80后的共同回忆:李雷和韩梅梅

90年代至今,我们一直在批判中国的教育现状,对死板式的课堂英语教育更是深恶痛绝。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90年人教版的[初中英语教材]确实给我们留下了无比深刻的记忆,简短的对话+简单的插图构成和谐而立体的版面,对于当时的农村中学生来说,课本中的Miss Gao、Li Lei、Han Meimei、Lucy、Lily、Jim等就是我们的同龄人,只不过他们生活在令我们向往的大城市~

想来,90年代中期的初中英语课程也算无聊之极:抽查两对学生模拟上次课对话-老师领读生词-领读课文(对话)-五分钟自由朗读-随机抽取学生与老师对话(完全按照课本一字不差)-同学们自由发言表演对话-课后就是背诵课文。如此周而复始,对于那些活跃分子,我却总是不屑,他们就是爱出风头呗~

Li Lei Han Meimei等就是我们那许多年没有联系的中学同学,他们现在怎么样,我们一直在心里惦记着呢。所以一首“李雷与韩梅梅”唱出了一代人共同的回忆,总算得到远方故人的些许消息。

Continue reading

注意调理,彻底驱除头屑烦恼

特别郁闷的是,一直以来头屑特别多,采乐、霸王、飘柔、海飞丝、清扬等都试过了,还是没有什么效果。现在最多两天洗头一次,还是止不住,一大块一大块的,很可怕。昨天洗头又被按摩小妹说了,当时就很囧。更囧的是,她竟然说我肾虚!理由只是手心出汗~~汗~~

这些都没有太在意,平时从来没有觉出啥不适啊。难道真的有些问题么?每年体检也检查不出来的问题?奔三的男人也得注意调理了,还是特别注意一下吧:

防止头皮屑九大秘诀

1. 避免吃煎炸、油腻、辣、酒精及咖啡因等食物,因会刺激增加头油及头皮的形成,应戒掉。
2. 戒食过甜食品。因为头发属碱性,甜品属酸性,会影响体内的酸碱平衡, 加速头皮的产生。
3. 勿将洗发水直接倒在头上。因未起泡的洗发水会对头皮造成刺激,形成头 皮或加剧头皮出现,故应倒在手中搓起泡再搽在头发上。
4. 用温水洗头。水过热会刺激头皮油脂分泌,令头油更多;水温过冻令毛孔 收缩,发内的污垢不能清洗掉,应用约20℃温水即可。
5. 勿用指甲梳头。应用指腹轻轻按摩头皮,不但可增加血液循环,还可减少头皮形成。
6. 七日换一只洗发水。洗发水的清洁对头发只是短暂性,七日后头皮会适应 ,会失去清洁效果,宜同时买两支洗发水交替使用。
7. 喷发胶等化学性用品会伤害发质,刺激皮肤,同样会加剧头皮屑生成。
8. 早晚梳头一百下,有助增进血液循环,减少脱发又可减少头皮屑。
9. 可食用一些含锌量较多的食物。如:糙米,蚝,羊,牛,猪,红米,鸡,意大利粉,奶,蛋。

关于规范XX航线现场操作的若干建议

  前些天,应同事要求写了个建议,花了两三小时,没想到被某总助看后直摇头,“写的太复杂,简单点就好”,某科长给浓缩成了两条意见,不说挂一漏万,对策要点实在遗漏太多。我这个建议虽然文采不咋的,却是符合“申论”要求的现象、原因(后果)、对策的典型三段论。还是留在这里做个纪念吧。

X总、X总助:
  为公司发展战略需要,9月底周二线运营船舶调整,在X总的关心和支持下,现场配合各部门早做准备,保证了相关工作的顺利过渡。

  鉴于外轮操作的特殊性对规范性要求,我司操作上的部分不规范之处暴露无遗,给相关工作带来一定困难。

MV XXX 1003E航次现场操作回顾:

  该航次船期正常,靠泊后有个别箱子进港。靠泊时,第一次配载船图仅预计出运总箱量的67%,船方需要初步确认开航状态,现场配载手工输入已进港未报关的本港箱及已报关未进港的中转箱,此举可以通过船方校验,也利于大副和现场配载人员了解该航次后续配载最佳位置;靠泊后,为保证码头装箱作业连续性,不断加载至21:30报关结束,尚余19Units未放关,按与船方约定时间21:45登轮交接最终预配船图和箱量统计(考虑到19Units都是本港查验箱,一般最后都能到位,还是按照总进港箱量227Units),预配各项操作与船舶状态指标良好。

Continue reading

不再犹豫,取消SB会行程了

去年公司就发了上海世博会平日普通票两张,一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去成。现在天气凉了,人也似乎少了点,却也没有兴趣去园区了,看来是天生不喜欢凑这种热闹。

不知什么时候起,菜场门口,举着节水节电节煤气木牌子的大妈都不约而同的加了一行“回收世博门票”,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。买早餐时问了,世博平日票85块回收但她可以给我90块,7月26日我那张7月份的票可是卖了110元啊。贬值不少啊,还是二话没说就把票子递给她了,旁边另一个大妈大喊:“拿给我95元给你收了”。就这也在抢生意呢。算了,也不在乎这10块,以后得注意了:
(1)不要做什么都拖到最后,资金有时间价值,其他任何事物也是。
(2)谈判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对手的竞争对手,同业竞争对消费者有利。

票子卖了就轻松多了,彻底不用再考虑去不去这老佛爷的盛宴了。

广播情缘

  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80后,那个能说话的会唱歌的小匣子从小就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。记得还在上小学前,附近很多人家都有自家的竹林。村里唯一的篾匠(就是给人编织家里用的篮、筐、箩,一般从竹子选用、处理、开辟成竹线到搭框架编织全部一人手工完成,据说一般辟蔑都得学一年)是个年轻的小伙子,不管是去人家上工还是在自己家做成品(供出售),他总要带上那个话匣子,往地上一放,坐下后就着音乐就开工了~~

  小篾匠还会用多余的废竹筒做水枪、打石子的竹枪(其实都非常简单,但这对于缺少玩具的那一代小朋友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)。所以总有一大帮小朋友喜欢围着他。90年代前应该还没有调频广播,但是中波也经常会播音乐,记得最清楚的两首歌就是“亚洲雄风”“耶利亚女郎”,每到歌曲高潮部分,他总会跟着尽情的唱。我们也很兴奋,我就一直搞不清楚耶利亚女郎是哪路神仙,能让人“永远不会老”~~

  这算是对广播最早的记忆。

  大概到了80年代末,村里搞户户通广播,每家只要交五元钱就可以安装一个小喇叭,广播线从村里的广播室拉到各个自然村,像电线一样穿进家家户户。虽然大家都还很穷,但除了几家特别困难的外都安装了这种广播。这种有线广播只有一个台,开关也只有大、小、关三档,但村里每天只开几个小时。还好不需要额外电源,奇怪的是它只有一根外线,另外一根线是直接接到一段插在地上的铁丝或钢筋上。

Continue reading